本文基于“五育融合”的视角,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开展路径。通过对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音乐会的策划思路与方案、以及思政案例库进行分析,阐述如何将思政元素与音乐史学类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融合。同时,对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分配、过程性考核等问题进行探讨,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五育融合”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五育融合”更是重要的实现路径。中国音乐史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一方面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打好坚实的史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蕴含了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把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能以课程为抓手,在青年学生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五育融合”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五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智育则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启迪;体育让学生拥有健康身体,增强其体魄;美育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修养;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双手改造世界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五育融合”要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融会贯通在一起,使它们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五育融合”模式的实践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挖掘思政元素,构建思政案例库
案例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收集和整理中国音乐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了丰富的思政案例库。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思政案例:
案例一:古典诗词音乐新编
以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知否知否》的基础上,结合影视剧《知否知否》主题音乐。并以钢琴、长笛、声乐的组合方式进行编排和演绎;《秋风词》《长歌行》《王风・采葛》等古诗词按作曲思路,在对诗歌诗意的理解上创编旋律,使歌曲具有较大的韵味。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蕴含这对时间价值的思考。通过对古典诗词进行音乐化润色,用音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教育,指引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世界眼光。在创编、排练的过程中,有效地训练学生各项专业技能并培养一专多能的职业素养。
案例二:儒家精神的音乐表达
中国古代诗词音乐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儒家精神。首先,学生在通过课前理论知识学习任务了解并熟悉不同时期的诗词音乐,并能够从其中领略到其中关于仁、义、礼、智、信、忠、孝等深刻的内涵。其次通过对这些诗词的二度创作,在舞台艺术的反复锤炼呈现过程中,不断深化前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案例二选取《出塞》《木瓜》《如梦令》《小雅・裳裳者华》作为表演曲目。其中《小雅・裳裳者华》则采用新编曲目,用吉它演奏古琴名曲《酒狂》,并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这样的组合打破原有琴曲舞台呈现时,由于地方高校古琴专业缺少,而无法使学生深刻体会古琴曲的困境。破除常规的模式,以现有的乐器和专业技能水平重新编排和组合,无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也通过自己理论+实践的学习过程,感受到中国古代青年才俊的风雅意象。这一案例深刻体现出中国琴、诗、乐表达的形式美与意蕴美,并以此增强了青年学生自身的文化自信及艺术修养。
案例三:爱情主题的多元呈现
以《白头吟》为引子,描述中国古人的音乐中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在舞台上利用钢琴、声乐、古筝、舞蹈等多种表现手段将不同种类的艺术有机融合到中国音乐史的讲述之中,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
案例四:人生哲学的音乐思考
从《蒹葭》《关雎》《凤求凰》等作品出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关注自身的价值发展。最终回归到歌曲《水调歌头》,对人生哲学进行思考。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展现古人与今人的穿越与对话,借鉴艺术其他门类的表现手法,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案例五:近现代音乐史的多元呈现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部分的课程改革时,分别从清末民初中国民间音乐,左翼音乐作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音乐,近代器乐音乐,近代艺术歌曲以及解放战争时期音乐共6个方面进行讲解,借助音乐实例让学生感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感受各历史时期音乐的不同风格与特点,进而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优化课程学时分配
对于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的教学改革来说,要真正做到理实交融,既需要合理的理论课、实践课学时分配,也要做好各项教学内容安排。
理论课学时主要用来介绍相关知识点,阐释其蕴含的文化含义,让学生了解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因此理论课借助多种网络优质资源,如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布置课前及理论课中的作业,有效的节省了课堂中背书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以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快速解决理论盲区,更为实践教学环节省出了时间。实践课学时主要安排学生的创编环节、小组排练、舞台表演环节。通过多轮教学改革实践,并结合我校地方应用型高校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来看,将理论课学时占到60%,实践课学时占40%比较合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运用音乐史知识,又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做到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完善课程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和方法。考核的可操作性、便捷性以及实效性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以中国音乐史为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过程性考核从过程性管理和测评指标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1.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平时到课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去学,并养成人与人合作的学习意识。
2.作业完成情况:布置有关课程思政的作业,如要求学生就某一作品写出自己的赏析报告或解读某一次音乐史上的事件中蕴藏的思政元素,以此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以及运用程度,并引导学生从音乐这个角度出发去思考社会、文化和价值观问题。
3.实践项目参与度:根据学生在音乐实践项目(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和编配、音乐排练)中的表现对其进行考核,对学生的表演技巧、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4.小组项目成果: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团队完成有关课程思政的一些项目,例如,组织音乐史主题展览和策划音乐史课程音乐会等,并对学生小组项目作品进行评分,锻炼学生们的组织、协调与沟通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过程性考核指标可以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和效果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四、“五育融合”理念下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一)学生成绩显著提高
通过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建设,该门课的成绩明显提高。通过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音乐技能、思政素质等能力水平。也充分证明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五育融合”理念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理实一体的学习过程中,同时促进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在音乐的演绎、创作、排练等过程的学习中学生提升了团队协作、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中国音乐史课通过成功举办音乐史课程音乐会、不断完善思政案例库等举措积累了许多课程建设的经验。教学团队通过摸索与尝试,在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设计及思政元素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与实践,并逐渐形成特色鲜明且具有示范意义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对全校美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五、“五育融合”理念下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建设的启示与展望
通过 “五育融合”理念下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思政元素挖掘
不断深入挖掘中国音乐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拓宽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探索更多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思政案例,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创新,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素养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中国音乐史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拓展课程资源
充分挖掘中国音乐史课程资源,增强与社会文化机构、音乐团体的联系合作。组织社会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实践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课程资源,扩展和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总之,“五育融合”的理念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有着广阔的前景,对于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试验,争取培养出一批批德艺兼备、学识水平高、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音乐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六、结论
“五育融合”的理念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挖掘思政元素、建立案例库、科学安排学时、健全过程性考核是未来高校“五育融合”视域下课程思政推进的重要路径。以史论课程为抓手,深刻挖掘思政资源,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获得更优质更综合的知识能力素养。只有注重过程,规范管理,才能够更好地培养符合国家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北方民族大学肖瑞。本文系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优质课中国音乐史最终研究成果。课题号:202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