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助力公众信息能力提升

优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助力公众信息能力提升

2025-05-26 15:18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多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全民阅读,建设县级文化馆、乡镇图书馆、国家数字文化网平台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二十大以来,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实现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公共图书馆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重任在肩。信息素养是公共文化的基础,能够帮助公众更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提高公众参与热情,助力公共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而信息素养教育正是公共图书馆重要的社会职能体现。

2025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网民规模从1997年的62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而在新增网民中,“银发族”老人为新增主力,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 2023年12月的32.5%提升至34.1%,使用手机进行短视频、即时通信等娱乐社交需求为主要需求。但是新增网民面临着对虚假信息甄别、信息安全敏感程度的缺失、不足问题,对网络上信息缺乏批判性思维;由于地域、年龄差别导致的信息鸿沟问题;大数据、算力算法等导致的信息茧房问题;AI使用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等等。而公共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空间优势,能够帮助用户在使用场景中培养信息意识,增强信息获取技能,不断提升批判性思维。

一、体系化整合信息资源,打造优质信息素养教育项目

内容丰富、体量庞大的资源优势,宽敞明亮、安静文雅的学习空间,使得图书馆具有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天然优势。通过举办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大赛,建立信息素养科普基地,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信息素养教育在线小游戏等形式进行知识科普,寓教于乐。对于有学习需求的读者,积极构建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通过自建特色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或者整合国内外优质的公开课在线平台,引进学术大咖开展普适性的科普讲座、提升办公技巧的信息技术培训、专业讲座等,为读者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源。针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图书馆在整合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多样的公共服务项目,为特殊群体提供高品质、暖人心、便捷的信息服务,提升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虚假信息、诈骗信息的辨识能力。

二、联合社会多方面力量,多主体融合协作建立联盟

从本国行业内角度看,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密切合作,基于资源、空间、技术、人员等要素实现共享,探索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机制,多主体共建形成合力,为公众提供更多元化、更丰富、更广泛的服务;行业外积极同政府机构、各类协会、社区组织、医疗卫生部门等开展合作,各方主体通过联盟发挥各自优势:针对老年人对健康、药品等信息关注度高的情况,图书馆同医疗卫生部门广泛开展合作,通过邀请专业人士举办疾病预防知识讲座、关注健康信息平台,提高老年人对医疗诈骗、保险以及虚假宣传等的信息甄别能力。

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新媒体服务,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方式

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普及,公众对AI的了解及AI工具的使用方面需求剧增,公共图书馆通过推出“AI赋能生活”、“AI工具入门与信息素养提升”、“AI+防范电信诈骗”等的系列培训、讲座,帮助读者掌握AI应用技能,防范AI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风险,提升公众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自由开放、大量信息充斥网络、日趋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老年人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维,对虚假、无价值的信息辨识能力弱,图书馆需要利用微信平台、微博、官方网站、移动图书馆、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图片、视频、动画、文字动态结合的方式,以及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技术等,增强信息素养教育的趣味性、沉浸式和互动性,提升广大读者对信息的批判性辨别和思考能力。针对不同年龄段读者群体不同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对于有知识、教学、就业需求的读者,聚集在一起形成网络社交关系,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开展社交网络嵌入式服务,将本馆拥有的纸质资源、电子资源按照需求发送到社群中,同时针对特定需求开展定制服务,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搜集和宣传推广优势,优化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开展各种实践性教育活动。

四、制定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标准,规范化提升服务效能

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进行评价,一是对图书馆开展的教育实践的有效性、覆盖面进行评估,二是对读者接受程度、能力培养进行评价。通过参与图书馆举办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对读者的信息获取、信息工具的使用、信息道德等能力提升情况进行评估,而参与用户的反馈有助于完善信息素养教学,提高用户参与热情。因此,建立公众信息素养教育评价统一标准,对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进行有效评估与反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切合公众需求的信息素养教育,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广泛宣传,为公众获取信息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不断提高公众的信息思辨能力、信息使用能力,促进信息知识的传播共享,助力公共文化创新发展。公共图书馆有职责、有能力去完成这一时代任务,为全体公民公正、公平、快捷地享有公共文化资源贡献力量。

(作者:刘纹序天津城建大学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TJTQ21-007“新时代面向效能提升的天津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融合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