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这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师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以下简称克拉玛依校区)把教职工队伍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基础。校区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在教育部及支援高校的大力援助下,突破常规,大胆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创建了外部引进、校本部派遣、高校援建、合力培育的“引—派—援—育”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师资队伍规模逐步扩大,为校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一,多措并举强化“引”。校区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引进培育,搭建人才梯队,构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制定年度招聘计划,通过实行点对点精准招聘、健全人才培育新机制及优化人事管理制度等方式持续加大引进力度。聚焦“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加入工科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参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授课、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思政育人等环节,构建了两个“四年不断线”实践育人体系,组建了与专任教师规模相当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为提升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水平奠定了师资基础。
第二,厚植基础落实“派”。校本部长期派遣干部教师,搭建了克拉玛依校区师资队伍基础框架。校本部从校区办学需求出发,选派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校区从事教育管理、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他们传承学校70年办学积淀,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经验移植到克拉玛依校区,成为校区教育教学的基石和栋梁,构建了校区办学治校的基础框架。其中有一些老师在校区达到退休年龄,仍旧以“银龄教师”的身份重新回到了这里。
第三,合作共建深化“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中组部援疆、教育部援建重要契机,有序推进援疆干部、对口支援、银龄教师、“学科带头人”有关工作,推动校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是充分发挥援疆干部力量。2017年9月,克拉玛依校区首批援疆干部到岗,担任学院行政职务并负责所在学科建设,带来了国内高水平院校的管理经验和优势学科建设经验。几年来,校区援疆干部兢兢业业、热情奉献,为西部地区人才紧缺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积极发挥桥梁作用,有效促进了校区与派出高校办学资源的对接共享,派出高校均进入对口支援高校行列。二是精准引进援建教师。2018年3月对口支援克拉玛依校区协调会召开以来,支援高校逐步增加至19所。各高校自身学科优势、结合校区专业建设迫切需要,按照每所高校重点负责校区1个专业、辅助负责1—2个专业开展援建工作。校区各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建设方向和下一步开课安排,认真分析并提出需求,提前与支援高校加强对接,通过长短期结合的方式精准引入援建教师,确保援建教师如期到位开展工作。各支援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选派具有高级职称或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赴校区,承担本科教学、专业建设、教师发展、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任务,确保了校区日常教学的顺利运行,为校区学科专业建设注入活力。三是深入实施“银龄计划”。2020年克拉玛依校区纳入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他们全心全意、用心用情,运用自身丰富的教学育人经验,为日常教学和青年教师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探索推进“学科带头人”项目。校区进一步创新援建模式,从支援高校遴选高水平教师担任校区相关学科带头人,并为每位学科带头人配备驻校区博士后,推动学科建设上层次上水平,以高质量援建引领带动校区高质量发展。
第四,聚焦“造血”合力“育”。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的生力军,校区始终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一是搭建青年教师发展平台。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教学指导、教学研究,加快青年教师融入教学组织。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克拉玛依分室等科研平台,广泛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实现青年教师全覆盖,使青年教师尽快在团队中确立研究方向,进入研究角色,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二是推动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发挥校本部派遣教师以及援建、银龄教师的丰富育人经验,组织开展师资能力提升讲座、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观摩、读书会等系列活动,推广先进课堂教学理念,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依托支援高校资源开展青年教师研修培训,为青年教师开阔眼界、更新理念、增强技能提供平台,帮助他们提炼、总结自身教育经验,不断提升育人能力。三是强化青年教师培训。校区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各类常态化教育培训,参加“清华大学新时代高校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升暨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学经验线上分享专题研修班”“教育部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等各级各类师资能力培训,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鼓励硕士教师提升学历,出台政策支持实验员、辅导员及硕士助教参加“援疆博士师资专项计划”“中科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新疆博士研究生班”等项目在职攻读博士。四是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教师在石油石化企业、思政教育基地开展国情社情教育,帮助青年教师传承石油精神,树立能源报国的志向,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责任,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为青年教师成长为大先生奠定基础。
近年来,校区不断优化师资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教职工队伍活力。在克拉玛依市支持下,为引进师资提供安家费、周转房及购房补贴等优惠政策,为疆外人才在克拉玛依安家落户提供便利。除此之外,校区还修订完善科研启动项目管理办法,更好发挥引进人才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优化薪酬保障机制,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贡献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绩效与奖励性绩效相结合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另外,校区为援疆、援建教师们营造了有温度、有情怀的工作生活环境,组织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凝聚工作合力;同时不断完善在人事、科研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机制,积极为援建教师搭建科研立项、评奖评优等优质发展平台,部分援建教师在克拉玛依校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及自治区人才项目称号。
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边疆地区,坚持渠道多元,持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出台和落实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发展保障体系,推动了教师队伍的量质齐升。从长远来看,更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推动西部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办好全体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力支撑。(作者:陈大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