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源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

赣江源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

2025-05-20 16:39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水源地作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是优质生态产品重要供给地。近年来,我省多措施保护“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生态保护“组合拳”持续打出,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是在保护中厚植了生态资源优势,夯实了绿色发展基础。如何将水源地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被实践证明的可行路径。为了解赣江源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课题组于2023年先后多次到赣江源头现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成果,提出协同推进赣江源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

一、赣江源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一)生态保护主体

一是由林业部门主管。赣江源位于我省的瑞金市、石城县以及福建省长汀县交界地区。我省已在两地设立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简称管理局),为当地林业局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是赣江源生态保护主管部门。二是由护林员专管。赣江源属地管理局聘请当地群众担任专职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并将保护区划分为多个网格进行划片管护,实行网格化管护。三是由社会群众共管。组建以返乡能人、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等为成员的村民理事会,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到河道巡查管护,共同守护好赣江源头一泓清水。

(二)生态保护举措

一是关闭保护区工厂。赣江源属地市(县)坚持“经济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原则,先后关闭小造纸厂 70多家、拆除明笋加工厂74家。二是开展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开展“绿盾2017、2018”等专项行动,发现问题并全部完成整改,并不定期开展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三是借助科技手段探测溯源。借助无人船、智能机器人、管道检测潜望镜等进行探测溯源,实现点位水质监测自动化、网络化,确保源头水质。四是增加生态保护资金投入。投入近40亿元用于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及水生态环境改善,打造幸福河湖样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

(三)生态保护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逐年稳步向好。赣江源每年为赣江注入超过1.4亿立方米的优质I类水,被称为“江西水塔”;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4.2%,负氧离子达10万个单位/立方厘米以上,素有“天然氧吧”之称。二是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据科考,保护区内现有野生高等植物252科837属2582种,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50.5%和7.7%;有陆生脊椎动物31目93科 221属360种,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56.1%和6.6%,保护区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天然种质基因库。三是群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通过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政策宣传、加大水源地执法检查力度、开展水源地环保志愿服务等方式,当地群众环保意识正逐渐增强。

(四)生态产品构成

一是物质供给类,包括林产品(闽笋、冬笋、森林蔬菜等)、林副产品(红菇、香菇等)、优质水源、特色农产品 (脐橙、黄桃、油茶、大棚蔬菜)等;二是调节服务类,包括水源涵养、清洁空气、自然景观、物种保育等;三是文化服务类,包括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

(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一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例如当地群众通过销售自家林场的红菇、香菇等生态林副产品实现价值,这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二是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价值,例如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生态优势发展脐橙、黄桃、油茶等特色生态农业,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价值;三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价值,例如赣江源镇依托赣江源漂流,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等,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并带动增收。

二、赣江源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保护合力有待形成

赣江源所在的石城县和瑞金市都已设立管理局,“一山二主”“一山二策”为当前的管理局面,以致存在“各自为战”及争资争项问题,保护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此外,自然保护区应由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而当前赣江源保护区行政执法分属不同部门,森林、林地和野生动物由林业部门行使行政处罚权,水、耕地、渔业分别由水利部门、自然资源局及农业农村局行使行政处罚权。而管理局只受地方林业局委托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导致管理上协调困难,生态保护管理的合力有待形成。

(二)生态补偿标准偏低,资金投入难以持续

目前,赣江源保护区内群众只享受生态公益林补偿和天然林保护补助,标准分别为27.62元/亩 •年和17.85元/亩 •年,这与森林经营收入相比,群众获得的生态补偿收入偏低,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不高。现有补偿标准未考虑机会成本,加上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尚未建立,导致生态补偿资金投入难以持续。调查发现,34.4%的群众有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的诉求。

(三)生态产品类型偏少,价值实现路径单一

赣江源能持续供给并实现价值的生态产品只有林产品、林副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态产品类型总体偏少。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如水源涵养及清洁空气等虽也能通过生态补偿实现价值,但生态补偿标准偏低,价值实现程度不高。由于资金不足、宣传包装不够等原因,源头文化宣传、野生动植物知识科普、自然教育基地创设等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供给也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导致文化服务类的价值难以实现。

(四)生态优势难以转化,源头经济发展落后

随着生态保护持续推进,赣江源生态优势不断显现。调查发现,57.8%的群众认为当地产品品质更好了,56.7%认为产品更好了,说明赣江源推进生态保护提高了生态产品品质和价值。但当地除了漂流、民宿等旅游项目外,业态不够丰富,商业不够活跃,游客数量不多。加上挖掘不深、宣传不够,当地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源头经济发展落后,群众并未因生态资源禀赋而普遍增收致富。调查显示,47.8%的当地群众家庭收入仍主要来源于务工收入,在家务工群众月收入800元左右,外出务工月收入3500元左右,当地群众的收入总体较低。

(五)群众保护意识不强,保护内生动力不足

为保护赣江源生态环境,当地牺牲了经济发展机会,并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受群众认知水平、环保意识等综合影响,部分群众在保护与发展中会选择后者,以致出现错误的生产生活行为。调查发现,还有63.3%的群众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也存在生活污水直排、家禽家畜散养粪污直排等污染行为,当地农业面源污染依然存在。此外,调查还发现,当地36.7%的群众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因此林农要求对毛竹林生产经营的诉求强烈,保护与发展矛盾凸显。

三、协同推进赣江源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

国内水源地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验表明,水源地应立足水资源水生态优势,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树立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理念,通过保护“水环境”、盘活“水资产”、量化“水价值”等举措,做活“水文章”、做强“水经济”,加快水源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形成水源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局面,真正实现保护与发展协同共生。

(一)健全保护管理体制,加快形成保护合力

针对赣江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执法协调困难、联动合力不足等问题,应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联动机制,加快形成保护合力。对于省内多头管理问题,建议成立市级保护机构;针对部门联动合力不足等问题,一是明确林业部门在生态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建议将源头保护正科级单位作为县政府林长办的执行单位;二是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林业、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的生态保护资源,统筹相关部门执法力量,实现综合执法,增强生态保护合力。此外,浙江余杭区青山村、景宁县,福建光泽县、永泰县等已探索搭建多方参与、共同磋商的生态保护机制,形成了“保护者受益、利益相关方参与、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多赢局面,构建出了公益组织、政府、村民、企业、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可持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了水源地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生态意识提高、乡村共同富裕等多重目标。因此,借鉴国内经验,还应积极探索建立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水源地长效保护机制。

(二)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实现资金多元投入

针对生态补偿标准偏低、资金投入难以持续等问题,一是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议省级层面安排水源地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保护及生态补偿,并将资金分配与林长制河长制工作考核结果挂钩,以形成对地方政府水源地生态保护工作的正向激励;二是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水源地生态保护成本、受益范围等合理确定补偿标准,遵循“谁保护谁受偿、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探索建立上下游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水源地生态保护动力;三是制定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源地生态保护的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水源地生态保护事业,发展水源地相关特色产业,用实现的生态价值反哺生态保护,探索符合赣江源实际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三)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丰富价值实现路径

国内水源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验表明,优质生态产品安全持续供给也是价值实现的关键。建议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同时,摸清赣江源生态产品家底,建立生态产品数据库,搭建交易平台,将分散的、零碎的生态产品通过平台实现集中收储,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水源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重点探索通过市场交易模式和生态服务溢价交易模式等路径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四)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助力源头经济发展

福建永泰、江西樟树等市(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验表明,水源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离不开发展生态产业。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例如,赣江源的林产品、林副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可通过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实现价值,让生态资源不断释放经济价值和发展动能。为此,在持续做好水源地生态保护基础上,积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实施生态产品品牌化战略,打造“赣江源”区域公共品牌,推动生态产品增值溢价。一是以优质生态资源为基础,引入知名企业,生产品牌水产品、酿造白酒和发展生态农业,延伸种植、加工等全产业链条,以市场溢价提高产业附加值,做大当地经济;二是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深挖生态旅游资源,做优以赣江源漂流为特色、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以知青文化为名片、以传统文化为基底的旅游业,打造出有品质、有品牌的生态旅游项目,带动相关新业态,发展当地经济;三是以源头文化为载体,增加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供给,通过挖掘包装宣传源头文化,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引流,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增加人气和商业氛围,带动当地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拉动当地经济。

(五)提高群众收入水平,激发保护内生动力

浙江丽水、福建光泽、江西抚州等市(县)水源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验表明,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激发了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为此,应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收益共享机制,不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为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提供持续动力。在此基础上,转变当地群众观念,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由被动保护到自觉保护,促进水源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科普宣教、森林康养等方式,做到物尽其用,推动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使保护区成为“两山”理论转化实践基地的示范。原文发表在《水与社会发展参考》2024年第2期。

作者简介:张峻夤、李学荣、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水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鄱阳湖流域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优化与实践探索(23ZXSKJD4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的相互影响及耦合协调关系 (72363022)、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20232ACB203024)、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经济驱动中部地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可持续利用研究(22GL56D)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