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推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路径

系统推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路径

2025-05-19 14:19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犹如一座坚固的灯塔指引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破浪前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是这种内在的共同体意识使得中华民族在历经外敌入侵、内部纷争、自然灾害等重大考验时,始终能够凝聚力量、共创辉煌。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内地经济的繁荣与创新,都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协作,而共同体意识正是凝聚这种力量的关键纽带。无论是从校园环境、科研条件、教学资源与能力还是从学生所处的受教育黄金时期,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都具备了天然优势。与此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身处多元价值的浪潮中,对其价值观的引导已经成为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当前将我国高等院校建设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制高点与战略枢纽,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与时代必然性。当前,探索常态化教育路径、系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制度化实践,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更是巩固国家统一思想基础、凝聚民族团结精神力量的重要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一、以课程教学加深理性认知

理性认识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属于认知深化的高级阶段,为人类提供了行动的理论依据,明确了实践活动的目标方向。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的信息、观念、选择和情境时,更多依靠自身知识和经验做出判断,此时权威性、专业性知识就起到了关键作用。脑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脑在处理复杂信息时,专业知识的储备能够显著降低认知负荷,当面对公共事件、伦理争议或经济政策解读等专业领域问题时,权威知识体系可通过构建认知参照系帮助个体将零散信息转化为结构化认知。课程教学正是影响理性认知的最有效、最基础的方式。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方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基于丰富的史料和案例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在引导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丰富的史料和案例是不可或缺的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历史的视角,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背景。在该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学会如何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形成独立的见解,最终形成理性共识。此时,理性共识的形成并非简单的意见统一,而是通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所以,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问题驱动、史料支撑和理性共识的构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如果说课程教学是传输理性知识的有效路径,那课程教学中的教材正是理性知识的关键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称《概论》)的编纂与出版填补了此领域的空白,极大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课程建设及理论研究的发展。《概论》作为一部系统研究民族共同体理论范式的著作,基于传统民族史学的线性叙事框架,展现了中华民族是在地理空间交互、文化符号共享、经济资源互惠等多维场域中逐渐生成的历史产物。

与此同时,当前亟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资源的立体化建构,创新实施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浸润式融合。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还能促进各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案例库的建设还应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和视角,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资源。

二、以文化符号强化意识作用

符号对于人类个体与人类社会有重要意义,是人类跳出纯粹物理世界、构建意义世界的工具,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载体。符号与文化关系密切,任何文化都包含了一系列紧密联结的符号,可以说文化就是一整套特定的符号系统,人类基于符号系统感知文化、创造文化以及传承文化。具体而言,人类以象征性的符号表达作为行动意义的指南,即以某种物体、文字或标识等象征性地指代需要表达的意义,这些物体、文字或标识会在大脑中形成底层印象,进一步强化意识作用。这就启示我们要善于创造并利用符号对意识的影响。

一个简单的文化符号既能揭示自然规律,也能隐喻社会秩序,高等教育各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符号体系,传递着不同学科的特色与价值,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我们应借鉴各学科符号体系的构建经验,不断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有符号,创造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时代活力的符号系统。石榴籽里蕴含着民族团结的密码,恰似五十六个民族在文化习俗、风俗礼仪上的各美其美,更似在历史长河中水乳交融的守望相助,对应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质。紧紧相抱的石榴籽作为民族团结的符号,凝结着祖先的相处智慧,饱含着现实的共生需求,使民族之树永远枝繁叶茂,让共同体之花始终绚丽绽放。

因此,让民族团结的文化、符号、标语等经常性出现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园文化景观体系,在校园特定区域设置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雕塑、壁画、文化长廊,展示各民族的历史名人、文化成就、团结故事等内容,使大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熏陶,在非强制性的情况下巧妙地引导、强化该意识的作用。这一实践不仅需要视觉元素的渗透,更需构建多维度、沉浸式的文化互动场景,通过具象化载体与抽象化体验的融合,激发青年群体的价值共鸣。在校园物质空间设计中,可尝试突破传统展板标语的单一形式,以数字化作为载体为文化浸润提供新路径将民族文化符号转化为动态化、功能化的公共艺术装置。例如,以各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原型设计互动光影装置,既作为学生休憩场所的景观节点,又能通过触控等简单互动展示背后文化故事。还可以将民族语言中的特色转化为声波可视化装置,嵌入教学楼走廊,学生在聆听不同方言问候的同时,可通过手机扫描获取语言文化解析。此类设计将静态符号转化为可参与、可传播的媒介,使文化认知自然融入空间体验。这种以大学生为本位的文化景观建构模式,既保持主流价值的引导性,又尊重个体的创造性表达,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符号引领提供了可持续的校园实践方案。

三、以实践体验带动情感认同

人类的认知活动始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最先接触的是事物的外部现象与外在联系,即感性认识。外部现象与外在联系为人类认知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材料,没有这些原材料,理性认识也难以形成。从教育学发展演进考察,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原动力,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本质上遵循实践认识论范式,构成了教育学从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跃迁的认知论基础。

对学生来说,身体力行的教育不仅有理有据而且必不可少。实践教育不仅以提供真知为目的,更重要的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各民族间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不仅需要课堂内的知识传递,更需要课堂外的实践指导。大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让个体全身心地融入特定情境之中,以叙事性的感性认知带动逻辑性的理性认知,增强亲身经历所带来的触动,让民族团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以增强实践体验的方式带动情感认同。

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上,可以用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字共叙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展示未经剪辑的原生态影像等,这将比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力地诠释着多元一体的内涵。在课堂外,可以举办民族运动会、民族音乐会,充分展示各民族特色才艺,在了解不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增进支持与信任,在传统体育项目与音乐文化中合作竞争、传递精神。还可以开展民族知识竞赛、征文、演讲、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微观认知层面唤醒民族文化基因,广泛利用运动场、报告厅等校园社会实践场所,推动各民族学生在校园空间内实现学习、生活、社交、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嵌入,使民族文体活动超越符号层面的文化展示,成为以实践体验带动情感认同的重要场域。

四、以教育环境塑造牢固观念

教育环境是是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场域,是学生所处的学习、生活等环境的总和,对个体的认知水平提升、思维方式转变以及情绪情感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对教育环境的系统化设计与优化可有效改善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所以高校要主动创造和改善教育环境,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浸润机制,实现共同体理念在课程生态、教学实践与师生认知的系统性植入。

具体而言,高校应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个体观念会逐渐顺应环境而变化,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活动、党课等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到特定教育环境中,即营造环境以引导个体价值观发展,形成隐性、持久的改变力量。教育环境的塑造离不开教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环境建构、过程引导者与动态调节的三项任务,其作用贯穿于教育环境创设、维持与优化的全过程。应以思想政治教育或历史学教师为主,同时吸收其他相关专业教师、辅导员等,逐渐培育出跨学科、多层次的教师队伍。除此之外,还应着力构建跨学科学术共同体联盟,以科研力量促进教学质量,形成教研双向协同模式,通过研究性教学范式实现知识生产与价值传导的深度耦合。

大学教师还要走出校园,携知识走出象牙塔,与学生一起在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在距离生活更近的基层社区重构教学场景。这种教学空间的位移不仅式简单的物理转移,而是将学术理论转化为可触摸、可交互的认知界面,在真实社会场景中催化教与学的范式变革。这种打破围墙的教学革命,实质是重构知识的时空属性,此时,教师角色在这种场域转换中发生蜕变,他们不再是知识的核心来源,而是利用所处环境诱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引导者。当课堂边界消融于社会生活之中,教学空间也就获得前所未有的延展性,把高校的“大师资”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同步带进当代大学生的心灵。

总而言之,探索常态化教育路径、系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制度化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路径的内在机制包含认知建构、意识强化、情感联结与环境影响四个维度,共同构成螺旋上升、相互反馈优化的闭环结构。课程教学、文化符号、实践体验与教育环境四个部分对应知识逻辑、意义系统、具身认知与场域渗透功能。课程教学通过结构化知识奠定理性认知基础,文化符号通过隐喻系统强化意识形成,实践体验借助具身认知促成情感认同,教育环境作为持续渗透的场域力量塑造牢固观念,整体形成讲道理与重实践相辅相成的常态化运行的教育体系。(刘振宇,河北工程大学讲师;王斌,河北工程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