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兴的文化形态,网络亚文化以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和个性化表达,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精神风貌。在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泛娱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渗透影响下,各式亚文化潜藏着意识形态风险和异化隐患。在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关系中,二者之间既存在对立抵制的一面,又在特定语境中形成了多样融合的互嵌关系,展现出疏离抵抗与融合共生的复杂张力状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数字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变得愈加复杂。面对这一趋势,亟需探索一条既能尊重网络亚文化多样性发展,又能确保其与主流价值观同向同行、健康正向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以多元包容打造价值引领的网络文化生态
为打造主流价值引领的网络文化格局,确保网络亚文化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蓬勃发展,亟需构建一个既尊重多元个性表达又倡导价值共识的网络文化生态。一是尊重差异,引导网络亚文化适性发展。尊重亚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构建主流价值引领网络文化生态的基石,这要求我们以包容性态度肯定网络亚文化的存在意义,将蕴藏在青年群体中的亚文化创造力转化为主流文化的建设性力量。在引导网络亚文化转向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其独特性。打造主流价值引领的网络文化生态并不意味着消除网络亚文化的个性化风格,而是在“合而不同”框架下鼓励亚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适应性演进。这不仅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也为文化创新与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秉持开放包容、协商互动的态度。数字时代将我们带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日益频繁。我们要在尊重多样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关注各式网络亚文化中潜藏的多元化情感需求和利益诉求。通过建立高效的协商互动机制,深化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实现多文化融合共生。三是铸牢共同体意识,倡导价值共识。价值共识的形成根植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在多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竞争与对抗中,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建立在尊重差异与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旨在增进共识、扩大认同。为此,可通过塑造共享的文化符号、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深植历史传统文化、加深对多元一体关系的认识,聚焦有形有感有效、增强情感与实践体验,以此铸牢共同体意识。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牵引,我们应汇聚舆论场域中的合理声音,有的放矢地从“纷繁声音”中提炼和弘扬主旋律,探求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二、以技术赋能构建健康正向的圈群生态环境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网络亚文化成为各方竞相争夺的场域,其中不乏通过制造话题、操纵舆论、放大情感以混淆是非观念、消解价值共识的行为。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圈群隔离封闭、圈内同质性信息回流倾向于加固圈群壁垒,削弱了认知向外拓展的可能性,继而陷入群体盲思的认知误区、非理性的群体极化。
为构建健康正向的圈群生态环境,亟需发挥技术赋能的过滤器作用。具体做法如下:一是优化内容推荐算法。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网络圈群的思想动态和诉求关注点,并进行动态跟踪。通过精准的群体画像,实施预判性、分众化的内容推送,旨在有效引流、疏导网络空间中集聚的不良信息,并及时推送权威、真实的信息以弥合认知间隙,实现在各类堵点、痛点、热点问题发酵之初的“抢滩登陆”。同时,智能算法在过滤筛查不良信息的基础上,致力于提升推送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确保优质内容精准传播、避免信息茧房的形成,并促进不同观点视角、多元文化信息的供给均衡,从而打造一个全面、开放、包容的信息接收环境。二是技术赋能落实网络监管。在数字化浪潮中,维护网络圈群生态环境秩序对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赋能监管,成为强化“以网管网”监管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智慧监管平台,我们不仅可以明确各主体权责边界,而且能够压实网络信息监管责任,尤其在内容审核、信息过滤、违规惩处等方面提高平台监控和预警能力。为确保网络监管的广泛覆盖和精准执行,我们采用“智能审核+人工筛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审核算法推荐的内容,以过滤和阻断虚假信息、低俗、暴力、媚俗等内容的传播。同时,我们倡导平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通过网络平台自查自纠和用户投诉举报机制,形成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对有害信息的识别和处理效率。
三、以多点融合创新强化主流价值话语影响力
强化主流价值话语影响力,是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的航标。在网络空间这一多元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若主流价值话语的影响力不足,网络亚文化便可能受到消极思潮的侵蚀,进而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与主流价值观相区隔、冲突的文化形态。因此,强化主流价值话语影响力对于消解区隔冲突,引导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着力提升主流价值话语的影响力,以确保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式亚文化群体能够认同并践行主流价值观,进而保障亚文化的创造活力在正确价值导向下得到充分释放和有序发展。
为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需以多点着力、媒介深度融合、互动性话语创新为支柱,增强主流价值话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具体而言,一是多点着力,深耕优质内容。通过精准定位思想切入点、情感共鸣点和诉求关注点,形成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正向引领、塑造亚文化健康发展的有力内容支撑。这要求我们了解网络时代的新受众群体、聚焦社会热点和痛点、加强话语主题建设,生产符合受众喜好需求、积极健康的优质文化产品。深耕优质内容能够增强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促使网络亚文化在追求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与主流文化保持协同,成为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二是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在全媒体环境下,构建包括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在内的多维传播矩阵,推动主流文化与现代传播的深度融合。通过优秀内容的平台进驻、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与优化展示,使主流价值话语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信息的全方位覆盖和深层次影响,这拓展了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互动融合的场景和渠道。三是互动性话语创新。采取改善叙事表达与情感体验嵌入相结合的策略,是提升主流话语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关键。这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说教式、宏大严肃抽象的表达方式,转而采用贴近生活实际、轻松活泼的话语风格。通过生动鲜活故事的具象呈现,将主流价值话语转化为日用不觉的生活话语,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在后亚文化时代,乐趣和互动性成为体验感的核心要素。创新主流话语表达,使其生动有趣且易于参与,有助于在文化体验中消解隔阂、实现正向建构。通过打造体验式场景和风格展演,将不同圈群、语态的文化符号进行融合再造,不仅能满足受众的体验和互动需求,还能使主流文化在符号糅杂的多元消费中不断延续和拓展其渗透范围和影响力。
四、以多主体联动涵育网络媒介素养
引导网络亚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根本落脚点在于个人。个体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构成了推动网络亚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它不仅关联着个体在信息化社会中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参与,更在于深化个体对纷繁媒介信息的理解、甄别和辨识能力。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能够激发个体维护网络环境的责任感,更能转化为塑造清朗网络空间的行动力。网络素养教育的涵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多主体联动涵育网络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提高对错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鉴别力和抵抗力的必修课,也是铸就“忠于自我、归属圈层、共识认同”实质认同的核心环节。
为有效提升网络媒介素养,通过“增调适、建联结、强支持”等多主体维度的联动协同,我们能够更好地回应个性化发展和圈群化栖居的诉求。具体而言,个体层面的主体性自我调适是基础。通过强化底线意识、辩证思维、情绪调节和行为自律,增强个体在纷繁复杂网络环境中抵御负面思潮的免疫力,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性自我调适的核心在于个体对信息的深度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为培养这一点,需引导个体加强自我反思,以多种方式验证圈群信息的正确性,并发展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在混圈交往中,个体逐渐养成信息辨识、质疑纠偏和复盘总结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其次,激发圈群共同体的自治活力是关键着力点。通过培养和吸纳具有影响力、判断力的意见领袖,利用自身的权威性、朋辈群体的话语优势传播准确信息、提供专业见解、引导理性讨论、强化责任担当。研究发现,不同成员在存在感、影响力上存在显著差异。意见领袖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节点,其发布的信息和观点更容易被发展成为趋同性观念。因此,意见领袖应充分利用其话语权优势,揭露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正面信息、纠正认识误区、促进基于事实和理性的对话。再次,家庭塑造支持对于网络媒介素养的涵育具有深远影响。家庭环境和氛围对于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具有基础性,对于网络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初始框架。为提升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家长不仅要以身作则、垂范行为,还应在开放而平等的对话中,引导其辨析解读网络信息、明确行为界限并共同制定规则。最后,加强学校主阵地的教育引导。大中小学校作为知识传承和价值塑造的阵地集群,要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肩负起培育学生探究问题和信息筛查能力的重要使命。学校应关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精神需求,通过策划和举办主题辩论赛、文化艺术节、创新思维挑战赛等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上述活动旨在拓宽学生视野,激发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取舍能力。可见,通过主体性自我调适、圈群共同体自治、家庭塑造支持、学校教育引导的多主体联动,能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这有助于培养具有敏锐辨识力、批判性思维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时代公民,为引导网络亚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筑牢根基。(赵雪莲 四川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