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

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5-03-31 13:19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薛洁(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湘潭市 4111101)

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阶段研究成果,课题名称:“青年寄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D60。

作者简介:薛洁(1989-),女,汉族,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于2024年下半年建成了可以容纳百人同时上课的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开启了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交互式、全景式、沉浸式教学环境使学生可以在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中,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参观红色景点,从南湖红船到一带一路,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从小康社会到共同富裕,从大国重器到科技强国……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都能转化为具象式、立体式、交互式的虚拟仿真体验教学模块,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思政内容的深刻内涵,增强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认同。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使思政课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深刻和震撼。

一、破解教学痛点:从“概念悬浮”到“具象落地” 

传统思政课堂中,“理论抽象化”“历史疏离感”“价值悬浮性”是长期困扰教师的教学痛点,基地建设的“伟大征程VR学习馆”为教师提供了破解难题的钥匙。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教师通过设定“1921-1949年历史年轮”虚拟时间轴,引导学生以“时空旅行者”身份见证中共一大召开、抗日战争等关键场景。这种“历史场景具象化”教学设计,使教师得以将教材中的“历时性叙事”转化为“共时性体验”,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理论命题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答案。

教师团队创新设计的“三维教学法”尤其值得关注:在“遵义会议VR学习系统”中,教师通过“场景还原(历史之真)—角色扮演(理论之辨)—决策推演(价值之择)”三个维度,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象的实践选择。学生以会议代表身份参与路线辩论时,教师适时引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引导其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二、重构师生关系:从“单向灌输”到“共生共创”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倒逼教师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型。在“强渡乌江VR学习系统”教学中,教师创设“军事参谋小组”情境,将学生分为侦察组、工程组、后勤组,要求其运用物理知识计算浮桥承重、结合地形制定作战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再是标准答案的提供者,而是转化为“政委”角色,通过设置“敌机空袭”“物资短缺”等突发变量,引导学生在实践困境中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伟力。

“情境浸润式”教学催生出新型师生共同体。在“爬雪山VR学习系统”体验后,教师组织“身体记忆工作坊”,让学生结合虚拟体验中的寒冷感知、高原反应,与老红军口述史料进行对比研读。教师通过设计“生理感受—情感共鸣—精神升华”的认知链条,使长征精神从教材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具身记忆。追踪调查表明,参与该课程的学生在志愿服务时长、红色文化传播参与度等行为指标上同比提升42%。

三、延展课堂边界:从“封闭场域”到“生态体系” 

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三课堂联动”机制:将VR基地作为“第一课堂”的理论实践场,开发“虚拟体验—小组研讨—理论升华”标准化教学流程;利用“长征地图VR学习系统”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形成“第二课堂”的实践导引图;通过“红色数字创作工坊”激发学生创作VR党史微课,构建“第三课堂”的价值输出端。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长征三问——感悟长征精神》为主题,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思政课示范教学展示。通过 VR设备创设“沉浸式课堂”,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体验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与会的思政专家们用“四红”高度赞誉了示范课,纷纷表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真正实现了信息化与思政课的结合,有效解决了思政教学实践教学的难题。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实践证明,虚拟仿真技术不是消解教师主体性的“替代物”,而是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的“倍增器”。当教师将VR技术转化为“历史场景的还原者”“思想交锋的组织者”“价值生成的引导者”,便真正实现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这种创新探索,既是对“大思政课”理念的生动诠释,更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