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桥人才计划公益教育项目的特色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

彩虹桥人才计划公益教育项目的特色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

2024-12-10 14:16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摘要:文章基于对彩虹桥人才计划公益教育项目的调研,分析了该项目在公益教育、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公益教育社会宣传、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动态调整教育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等策略,旨在为培养优秀乡村青年人才、推动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彩虹桥人才计划;公益教育;产教融合;特色发展

一、引言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中,就业问题作为衡量国家发展水平和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其复杂性和挑战性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技术革新的加速推进,结构性就业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推动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意见》深刻洞察了当前就业市场的现状与挑战,明确指出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核心任务。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匹配上,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大龄化的趋势加剧,劳动力市场面临着人力资源供给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对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破解这一矛盾,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意见》还强调了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劳动力以及困难人员等群体作为就业市场的重点关注对象,其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加强对这些群体的就业支持,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还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彩虹桥人才计划是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项综合性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2018年由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农家书屋杂志社等机构共同发起,2023年正式在澜之教育基金会立项。作为一项旨在培养乡村青年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综合性项目,工学交替和就业服务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作。如何推动产教融合提质增效,对精准对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促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彩虹桥人才计划项目通过公益教育、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等策略,为青年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路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期,项目工作组成员对彩虹桥人才计划项目进行了回顾性调研,现将相关调研思考报告如下,期望能够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应对就业市场挑战、推动就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本文也希望能够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目标贡献一份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关于彩虹桥人才计划公益教育项目的调研

(一)公益教育:从助学走向赋能

2018年,彩虹桥人才计划项目办公室在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天津电视广播大学的支持下,在天津市宝坻区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校内设立“产教融合学院(筹)”。项目重点面向“老少边穷”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青年开展“零学费、读大学”的公益教育实践,据不完全统计,在参与脱贫攻坚(2018-2020年)时期,项目招收的学员80%以上为建档立卡、低保、孤残、单亲、贫困户等特殊家庭子女,95%以上为农村家庭户口,到乡村振兴时期(2021-2024年),这一比例才逐步有所降低。为了减轻学员的家庭经济负担,除了基金会从社会募集资金支持以外,项目自成立之初就通过设立教育保障金的形式联合企业开展助学工作,学员不仅可以零学费零住宿费入学,还能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获得一定的生活补助和实践津贴,从而保障学员在读书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这一举措极大地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得更多有志于继续学习的青年能够迈入大学校门,接受高等教育。

回顾公益教育的实践历程,我们发现不再依赖“兜底”保障的学员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并愈发坚定了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不仅保障学业,更保障就业”。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发展。但与许多职业院校类似,“彩虹桥”人才计划也面临着一些质疑,部分学员对产教融合的理解不够准确,因轻松获得助学机会而未加珍惜,最终影响了我们的培养质量。尽管我们付出了大量努力,但与一些知名职业院校相比,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我们认为,公益教育应更加注重赋能,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推动产教融合进入新阶段。

(二)产教融合:从工学交替走向校企合作

根据国务院2017年12月19日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项目设计了2018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模式探索教育与产业资源的整合。培养初期,项目将培养现代服务业分支商务服务业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并结合南开大学的远程教育课程、思政教育及大学氛围完成了第一年学员的试点培养。

2019年,项目与企业联合,在校内设立电商中心,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双方共同设计并实施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使专业产业的实际需求与教学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然而,受到新冠疫情、校区搬迁以及学历支持转变等外部因素的影响,2020-2022年项目产教融合发展进程暂时又回归起点(人力资源整合)。2023年,学部迁至河北涿州,项目再次计划联合企业设立青年创客中心,尝试引入多家企业,但由于初期条件尚不成熟,计划未能如期实施。随着2024年实习工作的重新启动,我们发现未来的产教融合不应仅仅是校园到职场的衔接,而应更注重教育(学校)与产业(企业)的深度融合,确保学员能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获得锻炼与成长。

(三)特色发展:从全面教育走向个性发展

“彩虹桥”人才计划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学历教育、通识教育和社会实践,始终是我们的一大特色。然而,随着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的更替,我们面临一个长期未解的问题:人才培养的定位。受学员基础素养的制约,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导致产教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学员难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就业方向的匹配度。2018-2020年,项目通过设计从基础实践到综合拓展再到就业实习的社会实践成长路径,再结合南开大学专科学历作为“敲门砖”,实现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

2021-2024年,项目调整社会实践与学历教育方案,取消了基础实践(锻炼意志)环节,并将学历教育转至天津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然而,由于学历教育任务加重,职业培训的不足,以及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在原有客服岗位方向的学员几乎一半被淘汰。最终,我们又增加了类似酒店岗位的选项,但仍无法解决学员就业适配的问题。通过六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商务服务类岗位的覆盖面过广,且门槛较低,缺乏专业壁垒,造成了“强者恒强,弱者积弱”的局面。因此,我们认为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并大力发展特色教育,将更加有力地为学员赋能,提升其职业发展竞争力。

三、进一步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公益教育的社会宣传,树立计划外自主招生品牌

在推进“彩虹桥”人才计划的自主招生工作时,我们应秉持选拔的多元化原则。具体而言,选拔不应局限于高考成绩,而应更加侧重于学员的综合素质、独特才能及发展潜力。这种全面而多元的评价体系,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并识别出那些拥有非凡才能和巨大潜力的优秀学员。

在招生流程中,我们需实施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机制。通过综合运用面试、笔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等多种手段,对学员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估。这一举措旨在确保我们能够精准选拔出真正符合“彩虹桥”人才计划培养要求的学生,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深化公益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在澜之教育基金会的悉心指导下,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让学生“无需依赖家庭承担学费”的坚实保障机制,并不断完善助学赋能的综合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旨在确保那些品德兼优且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员能够无后顾之忧地顺利完成他们的学业旅程。

具体实践举措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大一年级学员提供充足的奖学金与助学金支持,确保他们从一开始就能安心学习;其次,针对大二至大四年级的学员,我们设计并实施了社会实践项目,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员不仅能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还能获得相应的实习津贴,用以满足他们的学费、住宿费及日常生活费用需求。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措施,共同构成了我们助力学员成长成才的坚实后盾。

(三)动态调整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

紧密贴合国家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动态,我们致力于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并大力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此拓宽学生的就业路径与职业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我们尤为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通过持续跟踪每位学员的成长轨迹,确保我们的教育模式能够精准对接个体需求,实现持续性的优化与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要求。

具体而言,我们不仅根据行业前沿动态与就业市场趋势调整教学内容,还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全方位服务,助力他们提前融入职场,提升竞争力。同时,个性化培养计划的推行,让我们能够针对每位学员的独特才能与发展目标,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确保他们在知识与技能上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四)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打造特色教育体系

为了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我们精心规划并开设了多个特色班级,包括国防后备班、新媒体创新班、工学融合班等,每个班级均设定了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些特色班级不仅聚焦于培养学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更致力于引导他们在特定领域内深耕细作,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学员顺利完成学业后,我们提供多元化的就业选择路径,确保每位学员都能根据自身兴趣与专长,找到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通过与行业领军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我们为学员搭建起通往职场的桥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我们对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也标志着我们在特色教育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作者姓名:王小胜作者单位:涿州市公能文化研究院)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