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双创教育,是高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高校双创教育已从尝试阶段发展到多元化推动、细化发展的新阶段,双创共育模式日趋深入和完善,并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和经验。
双创共育模式展现出“参与人员的普及性”“时空资源的拓展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目的性与包容性”等显著特征。在当前时代条件下,创新创业指导已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任务中的必要环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倡导广泛参与,全员育人;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教育环节,坚持统筹推进,全程育人;发挥共建、共育、共享机制,推进多措并举,全方位育人。
一、深化认识,融入全员育人体系
构建双创协同育人格局,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有机结合,要把提升教师思想认识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前提,加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全员育人。
高校教师需要明确高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培育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双创教育的核心目标则在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这两种教育不仅涉及对文化知识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创新创业实质上是一种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它无法脱离社会整体环境而独立存在。通过双创教育,学生能更加迅速和有效地融入社会发展的潮流,并通过个人才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卓越创新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的教育工作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坚定信仰和崇高理想这一核心进行的,它紧跟时代步伐,旨在确立正确的信念追求、塑造健全的价值观念、建立道德行为准则,并致力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一系列价值追求构成了培养正确双创理念的思想基础,强化了双创动力的塑造。高校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事业心及勇于开拓的精神,培育出良好的创业创新素养,促使学生将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积极肩负起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需求、促进时代发展的使命。
构建双创协同育人格局,科学整合高校的各类教育资源,将管理、教育、服务力量汇聚起来,提高学校全体教师对于双创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发挥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同时,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全员育人。
二、统筹推进,汇集全过程育人优势
构建双创协同育人格局,在时空上充分体现全过程育人的宗旨,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环节,都尽可能实施与渗透双创教育,实现全过程育人。
现阶段,将双创教育融入大学学习全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奋斗进取精神,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所有创业者都能够取得成功,其需要机遇以及创新精神等支撑。高校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大一举行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大二开展学业规划、学风建设,大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大四给予就业创业指导、毕业典礼,将双创育人工作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阶段,确保各阶段有序衔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双创协同育人格局,将双创教育融入大学学习各阶段。在讲授相关专业课程时,要详细阐述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等,让学生可以坚持自身的理想抱负不动摇,并朝向其所设定的理想目标不断努力。在毕业实践过程中,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组织开展一系列毕业季活动,延展育人时间线,拓展育人覆盖面,用真心、真情为毕业生铭刻别样的毕业记忆,激励毕业生带着初心、恒心、感恩之心奔赴祖国各地,弘扬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及劳模工匠精神,用创新实干实现人生价值。在毕业跟进过程中,通过校友会组织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加强毕业生情感的维系,整合校友资源,拓宽产教融合的全过程育人优势。
三、多措并举,贯通全方位育人渠道
构建双创协同育人格局倡导渠道多样化、路径具体化,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平台共建、师资共育、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全面整合高校人才培养资源,贯通育人渠道,实现全方位育人。
构筑双向创新人才培养实体,借助校双创实践基地的建立,形成涵盖创新实训、创业比拼、典范引领教学、以及科技创新成效转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面服务系统。当下,仍存在部分学生毕业后盲目创业导致失败的,双创实践平台的建设,助力学生在创业旅程中不断增强自我认知与定位技巧,引导他们把个人志向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融合,避免无目的的创业尝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得以更清晰地规划自身的职业与创业方向,进而寻得一个能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实现远大抱负的舞台。
建设双创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培养一支专创融合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发挥“双师双能型”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指导作用。建设“专业+双创”精品课程,在设立创新与创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将高校学子的人生观教育同创新创业教学深度结合,这不仅仅是分别在两者框架内增设相关课程,而是要巧妙、机动地将之融合进教师的知识架构和学生的课程设置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塑造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其对世界的认知与塑造能力。同时,积极挖掘相关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内涵,建设“专业+双创”资源案例,在全校范围内收集整理双创成功案例,采取案例锦集、故事分享等方式宣传典型,通过示范引领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创新型人才。
打造校园双创人才培养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引领功能,积极将协同育人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校园文化构建的各个方面及全程紧密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品味高尚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师生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为全员、立体、全程育人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借助创业社团这一平台,巩固和提升第二课堂的实效。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培养个人兴趣,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参与各种人文科研探讨和科技创造活动。高校应建立规范的社团管理体系,有效指导创业社团从学生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增强。(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