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点燃”课堂氛围 西南交大希望学院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人才培养

ChatGPT“点燃”课堂氛围 西南交大希望学院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人才培养

2024-11-08 14:27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和这位特别的‘同学’——ChatGPT,来一场面对面的交流!”易云恒老师的话音一落,瞬间点燃了教室里每位同学的好奇心。

易云恒微笑着站在讲台上,他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让人头大的专业术语,相反,操作着手中的鼠标,屏幕上立刻亮起了ChatGPT的程序界面。这是近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信息工程系开设的《走进人工智能》选修课的课堂情景。

image.png 

随着易云恒的讲授和演示,课堂上探索与发现的氛围越来越浓,学生们纷纷上来与人工智能进行对话。有的同学好奇地询问着人工智能的未来趋势,有的则调皮地测试ChatGPT的幽默感,更有同学大胆探索起了它对于哲学问题的看法,每一次ChatGPT迅速且机智的回应,都让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和笑声。

“学习不是一件枯燥的事,也可以充满乐趣。”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学生易佳文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掌握了提问的技巧以及如何利用ChatGPT的辅助进行创意激发和问题解决。易佳文兴奋地表示,这门课是他上过最有意思的选修课!不仅让他学到了新知识,更让他对人工智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image.png

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大背景下,推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顺应时代潮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紧跟国家发展形势,在开展大量的调研、验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决定进行数智化的转型改革,并制定印发了《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2024年数智化转型工作要点》,要求各学院、系、部深入分析自身专业特点和教学需求,明确数智化转型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积极主动加强与其他系部的协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学校数智化转型的各项工作。

信息工程系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围绕学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人才培养目标,推出“人工智能+优势学科”的数智化改革模式。在教学教育中,融入AI、大数据分析等模块,构建数智化的课程体系;开展系列数智化培训活动,提升师生的数智化素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每位师生都能掌握数字技能,共同促进大数据、智慧校园生态构建。

image.png

面向全校学生,信息工程系根据数智化转型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学生兴趣与未来职业发展路径,探索并开设具有学科特色的“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课程《走进人工智能》。该课程通过讲解人工智能发展的简要历史,介绍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发展过程和作出贡献的重要人物及公司,普及AI基础概念、原理及应用,并探讨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让同学们了解人工智能发展概貌和广阔应用前景,增强对人工智能这一技术革命中新生事物的兴趣和自觉应用的意识,为学生提供全面了解AI的平台。

目前,学校每学期开设《走进人工智能》选修课两个班,每周2个课时,共64个学时,已连续开设两个学期,上课人数达400余人。

image.png

此外,信息工程系于2017年成立了软件开发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不断吸引优秀教师加入,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与实践。在指导教师的悉心引导下,工作室成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作品。“学生的想法很新颖,动手能力也很强!”软件开发工作室指导教师陈文乐介绍,“智控节能设备”是工作室的一大亮点。这一创新项目是2021级计算机20班的刘禹和张天同学动手开发的,他们通过模拟学校教室的实际环境,包括白炽灯、空调、多媒体软件等设备的智能管理,实现了当教室无人时自动断电的功能,有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陈文乐表示,这一创意不仅是学生们对环保理念深刻理解的体现,也展现了他们在技术应用上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image.png

软件开发工作室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竞赛,增强实战经验,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同学们积极参加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23年11月,第十一届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发布国赛获奖名单,信息工程系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的学子荣获了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4项。“这是学生第一次参加这个比赛,一下拿了七个大奖回来,太厉害了!”陈文乐自豪地表示,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认可。

image.png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关于数智化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据悉,信息工程系将继续围绕学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发挥在人工智能方面现有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育人优势,全面开展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工作。同时,积极承担学校“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建设,深化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模式识别能力,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又能够跨越专业界限,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