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纺专: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纺专: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11-07 14:29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国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测部门,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成都纺专)的大二学生夏成燕正专注于调配手中的试剂,为接下来的检测实验做准备。她是成都纺专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订单班”的学生,是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高质量职业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成都纺专围绕四川省重点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以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为企业岗位定制培养人才为导向,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探索,推动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迈向更高水平,建成了一批产教研用一体化产教融合平台,打造了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水平专业群,有效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为四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与技术支撑。

image.png

实施“订单”培养

让学生在岗位一线练真本领

image.png

“学生通过自愿报名加入‘订单班’。”据九诚“订单班”负责人安红莹介绍,例如四川九诚检测有限公司需要20名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基础的学生,学校根据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组建一个“订单班”,并根据岗位实际需要,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订单班”的学生一般有多久的实习期呢?据介绍,学校原有的教学体系原则上不变,另为“订单班”制定了“5+1+1”学习模式,在6个月的岗位实习期中,组织学生周一至周五到企业进行实习,周六在学校上课,周天休假。安红莹说:“合作企业通过提供实训服务打破传统课堂育人形式,把课堂建在生产线上,形成依托真实项目的‘学研创’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真正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值得关注的是,在成都纺专,像“订单班”这样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据了解,学校紧密合作企业达260多家,每个专业均有稳定的合作企业,合作内容包括共建教师流动工作站、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通过这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就业意愿强、技术技能熟练,可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胜任”,从而突破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现象。

深入企业挂职

引导教师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

“海天水务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海天水务)的高级氧化技术是行业内比较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我挂职在企业,有利于将前沿的技术及时带回学校传授给学生。”在海天水务博士后工作站挂职锻炼的江燕妮博士坦言,学校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就要立足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在培养人才和支撑产业方面发力,而教师挂职企业锻炼正是一个有效途径。

江燕妮本次挂职时间为7个月,实践内容之一是同海天水务进行医院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研发,内容之二便是在一线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她说:“高校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只有到了实践现场才会发现理论研究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教师能在企业工作实践,有利于打破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高墙’”,从而更好地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培养出能充分胜任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image.png

“纺织行业对于废水处理的需求也比较大。”江燕妮介绍,成都纺专携手海天水务,计划共同建设“校中厂”——全国循环经济技术中心,在学校设立纺织印染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验室,研发纺织印染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助力纺织印染行业绿色升级。

“校中厂”“厂中校”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学校聚焦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创新实施“产教平台融入园区、办学资源融入企业、产业资源融入学校、教学课堂融入车间”的“四项融合”教学模式,除了依托“校中厂”将真实的生产项目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项目,还先后建成了丝丽雅医卫新材料研发中心、屏山县纺织协同创新中心,雅仕德、丝丽雅盐坪坝“厂中校”,川开电气“厂中校”和教师实践流动站、学生实践基地等,以高校科研力量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输送“源头活水”,聚焦轻纺产业先进材料、功能化装备与生产工艺改进关键技术创新,校企联合开展新产品研发、设备和工艺技改项目等,已实现18项技术突破,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带动企业增加产值3.51亿元,有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校企“双向奔赴”

打造助力产业升级发展“金扳手”

走进位于四川成都的川开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开电气),映入眼帘的是忙而有序的生产线。成都纺专的50名大三学生正跟着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参观公司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和中国新能源生态科技馆,这批次学生要在公司进行为期两周的理论学习、实践参观、课题设计、作业批改,为学生正式开展工作积累更多实习和演练经验。

川开电气不仅是纺专学子的“观摩场”,更是学校实践教学的“实践地”。成都纺专对接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输配电龙头企业川开电气共建“共享工厂”和产业研发平台,实现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2023年,联合川开电气成立了智能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实施“标准共制、师资共培、平台共建、技术共研、人才共育”的“五共”双主体机制,更好实现校企融通培养、双元育人目标。

image.png

“除了成立产业学院,公司还与学校发起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输配电产教联盟,全方位服务智能输配电全产业链。”川开电气人力资源中心负责人裴晓霜介绍,校企双方聚焦智能输配电装备设计、制造和运维管理等岗位,针对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智改数转”需求,集合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共建电气自动化专业群,以“四个共同”(即共同开展订制式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群课程标准、共同开展职业文化建设、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为依托,助力学校培养出会设计、精制造、懂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3年,电气自动化专业群作为四川省“双高计划”A档高水平专业群在中期验收中获评优秀等次。专业群学生培养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各类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113项。

汇聚校地行企资源

以“大平台”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

探索不止于此。近年来,成都纺专紧紧围绕办好专业服务产业的本质核心,将自身高质量发展融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之中,依托优势专业,与四川产业功能园区、行业、企业、高校全面开展合作,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先后与宜宾屏山产业园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携手际华三五三六成立全国功能性纺织服装产教融合共同体;发起成立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四川暖通空调职教联盟、“一带一路”国际艺术联盟;参与发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培育联盟,持续推动学校产教融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image.png

同时,围绕轻纺产业链,布局轻纺创新链,有组织规划、设置、培育、争取科研平台,建成了全国高校唯一化纤中试生产基地、四川省高性能特种纺织材料功能化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纺织品检测中心、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旅厅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形成了“国家—省(市)—学校—学院”四级“轻纺科研平台群”,助力四川食品轻纺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实施,服务雅安芦山、宜宾屏山、达州渠县、遂宁大英县等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园区,为10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到组织教师深入一线挂职锻炼,从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到汇聚校地行企资源成立产教联盟,在双元育人中实现校企合作“两头热”,在科研赋能中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成都纺专紧紧依靠“教产同行、双向赋能”的办学逻辑,持续打造良好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的新路径、新机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责任编辑:闫景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