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奔涌而来,正掀起职业世界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已占GDP总量的42.8%,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跑马圈地的背景下,一方面,云计算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等新职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重复性、程式化的传统岗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未来十年,我国近四成劳动者将面临转岗或失业的风险。推动亿万劳动者跟上时代节拍,实现高质量就业,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深入洞察影响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纵观国内外,影响职业转型升级的因素错综复杂,需要系统审视:
其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发展数字化是重塑就业格局的“头号推手”。数据显示,2023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0%,智能制造加速发展,“智能+”“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新范式。在此背景下,职业世界加速洗牌,每一位劳动者都面临转型发展的全新挑战。
其二,国家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为劳动者成长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一系列创业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普惠性政策密集出台,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持续扩容,高达1.9亿人次的劳动者通过线上渠道提升技能,职业转型通道更加通畅。
其三,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重塑了人才选育用留的规则。一些头部企业瞄准数字化人才加大“抢人”力度,建立扁平化用人机制,打造学习型组织,数字人才成为“香饽饽”。相比之下,传统岗位的吸引力和上升空间受到挤压。
其四,劳动者自身的个体特征,影响着转型升级的微观进程。青年员工接受新事物快、学习能力强,转型意愿普遍较高。而40岁以上从业者转型难度更大,需要给予更多政策关怀。此外,知识技能储备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在巨变中更善于把握先机。
二、系统重构职业发展生态,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破解职业转型升级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协同发力的长效机制,着力在以下方面持续用力:
第一,加强制度顶层设计,为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进一步强化经济政策的就业导向,将扩大就业作为各项政策的重要考量。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优化针对转岗人员的培训和指导项目。尤其要加快终身学习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打通纵向通道、拓宽横向路径,为劳动者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深化教培供给侧改革,切实提升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产业技术、职业标准、生产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书院”,探索“课堂+实践”协同育人新路径。遴选一批“领军型”职业院校,重点打造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群,为新兴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第三,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配置,为新职业发展拓展广阔空间。加快形成新职业动态发布机制,为从业者就业择业、权益维护提供法治保障。建立从业人员统计监测体系,为政策优化提供精准依据。科学制定新职业人才评价标准,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引导用工主体在收入、晋升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激励,让新职业人才有尊严、有奔头。
第四,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通过柔性用工等方式稳定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将职工技能提升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完善以岗定薪、按绩取酬的分配机制,降低用工成本,提高用工灵活性。积极推进线上招聘、网络面试、在线办公等,为劳动力跨地域流动创造便利。大力落实以工代训、就业见习等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推动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之间合理流动。
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职业发展的航船必须启航。让我们携手共进,乘数字化变革的东风,推动职业转型升级走向纵深,谱写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的恢弘华章!
作者:姜向阳,作者简介:姜向阳(1970— ),男,湖南省湘阴县人,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湖南工商大学管理学副教授,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委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世界》《运筹与管理》《数理统计与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