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新时代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2024-10-15 17:41

来源:中国网高校中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了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在高校的有效实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国家有关美育、思政教育的精神,结合高校现实情况分析,美育与思政教育应当形成合力、一体推进、协同育人,构建新时代高校美育、思政教育新模式。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美育、思政教育的文件、制度,对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了理论指导。2020年10月国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阐明了美育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关系。教育部2022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开好公共艺术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课程目标,要求高度重视公共艺术课,依托公共艺术课的优势资源,将丰富的课程内容全面融入思政教育中来。这些政策文件为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支撑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谈及教育所绕不开的重要理论。人有全面发展的机会,有各方面共同进步的能力,能够达到更好的进步甚至完美。他提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人具有社会属性。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修养得到最大提高,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

美育观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哲学手稿》中谈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指出:美的最高理想要在实在与形式的尽可能完善的结合和平衡里去寻找。蔡元培先生也讲到,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相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二者教育目标一致

高校思政教育是引导学生强化自我觉知从而形成正确的信仰,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比较多的强调政性、科学性,缺乏艺术性。而高校美育则过多强调艺术性、生动性,忽略了思想性、价值性,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融入、接受和创造美,以提高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辨别和创造能力的过程。目标都是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实现学生思想的顿悟和心灵的美化。

二者教育内容统一

高校思政教育以价值引领、道德感化、榜样激励、人文提升为主要内容,是将思想理论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教化活动。美育是将对美的欣赏、感悟和创造融入到情操陶冶、人格塑造的过程。两者在实施过程中均注重榜样教化、典型激励和形象育人,都凝结着美好的情感,都能够引导学生自觉提升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者教育功能互补

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注重真、善,也要有美的形式。开展美育时,要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二者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深度融合置于教育教学中,可以使人类的本质属性得到更好地表达。

新时代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

协同开展美育与思政教育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高级需要就会成为优势需要,重视美育就理所当然了。美育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一般学校,基于学校经营发展的角度考虑,其侧重点自然放在成绩、专业建设、毕业分配等方面,很少思考审美教育思想建设问题。而一些教育者由于自身就缺乏专业的审美教育能力,其认为审美教育是一项长期性活动,其效果无法通过量化指标体现出来。因此,日常教学管理中更实际、更实惠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才更具吸引力。对于学生而言,学校、老师对审美教育就不重视,心智发育、社会阅历尚浅的他们更加意识不到审美教育对其今后的人生会产生如何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学校管理者、审美教育者、学生等入手,重视美育。高校管理者要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美育是一条长效途径;教育工作者要一改功利性思想教育的思想,明确审美教育的超越性,将审美教育视作自身需尽的义务与责任;大学生则要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长远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注重挖掘当地美育教育资源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校积极挖掘当地教育资源,如优秀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构建校本美育课程,高校美育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的思政功能,形成协同效应,增强思政铸魂的艺术性与趣味性,提高思政教育水平。思政教育以美育为主要抓手,美育以思政教育效果为主要目标,二者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业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形成合力

美育的主要手段是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过硬的思政素质和人格魅力。协调发展专业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不断扩大艺术教育辐射面,增强艺术教育教育功能,利用美育教师+思政教师“手拉手”帮扶机制,推动创新、高质、全面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丰富美育内容

针对目前高校对审美教育认知的局限性,建议增强思政教育的内容美,丰富审美育人的教育内容。美的内涵是真、善,德育的根本属性就是真,真不仅是真实,还是忠诚、感情的真挚,因此在思政教育中,老师要用真诚的情感讲述真实的感动,杜绝假大空。思政教育中的美育就是将奉献、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意识到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意义,又能切实照顾到学生自身的价值发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拓宽美育形式

一方面要按照思想、艺术的教育标准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音乐戏剧、图书作品、电影电视,介绍典型先进人物,通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保持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的爱好兴趣开展多样化的文体活动,比如智力竞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等,突出审美教育的娱乐性特点,使得大学生感受到情感的自由、舒畅,从而强化美育的长远效果。思政教育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晓理和动情结合起来,思政教育重在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但我们的教育对象又是具有复杂情感的人,这就必须关注情感的因素,在晓之理、理服人的同时,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结语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人的主体性越是得到张扬,其本质力量的发挥就越完满,人就越要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新时代新环境,高校是进行美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美育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可以培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健全其人格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的美育需要,注重美育的内在思政功能。美育涵养性情,思政教育树立高尚人格,自古以来,美德作为优秀的文化传承,底蕴深厚。教育者要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增强思政与美育的成效。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高校美育和德育工作,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下,高校将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渭南师范学院:王军莉)

【责任编辑:郑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