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正面临文化激荡与价值抉择的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教育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传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文学艺术和礼仪制度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将这些文化瑰宝传承给大学生,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刻认知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还能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道德引领作用:儒家倡导的“仁爱”“礼义”“诚信”等道德观念,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传承这些道德理念,能够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使命感。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这些道德观念,大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精神激励价值: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故事、人物和事迹,如“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心境等,都是激励大学生奋发向前、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源泉。这些精神财富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文化认同功能: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强化他们的民族归属感和国家意识。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加珍视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运用
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创新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
教学内容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育方式创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构建具有互动性和沉浸感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此外,通过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文化节庆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这些创新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管理机制创新: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学习和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能力,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这样的管理机制能够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的机会。
三、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实践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理念相结合,可以开设“国学经典选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古代书院”虚拟体验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古代书院的学习氛围与礼仪制度。此外,还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节、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
总之,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