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海就出局丨中国企业的产业供应链国际化发展模式

不出海就出局丨中国企业的产业供应链国际化发展模式

2024-06-13 09:30

来源:浙大EMBA教育中心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第十一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在深圳召开,浙江大学EMBA《产业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课程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沈亦文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产业供应链发展模式”为主题发表演讲。

01人物名片

沈亦文是浙江大学EMBA《产业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课程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全球现金管理、贸易与供应链金融专家。

沈亦文教授指出,在如今的数字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趋势已不可逆转,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国经济市场迎来巨大变革,国内企业也面临着需求不足、供应链脱钩等系列难题,需要对供应链进行全球布局,出海开拓新的消费市场成为国内企业破局关键。

image.png

02中国企业的产业供应链国际化发展模式

*整理自现场速记,有删减

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近年来在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方面的一些探索。我们针对出海企业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双总部内外联动+产融结合的商业模型,这种模式有效地助力了出海企业实现二次曲线发展。今天,我希望通过分享一些经验做法,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也期待在接下来的论坛中,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企业成功出海的不同路径和经验。

今天在座各位均是来自中国各行业顶尖的企业家,大多在国内市场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面对全球化的大趋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2023年,我们共同经历了经济内卷的困境,业务竞争愈发激烈,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甚至有时不得不面临无利润以及亏本运营的艰难抉择。我曾看到一位企业家在自己的办公室贴出一个口号——“宁愿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这种内卷现象,实质上是经济下滑带来的增长迷茫和恶性循环的体现。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024年乃至未来,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面对这样的形势,不能再仅仅依靠延长工作时间、加大竞争力度来应对。相反,我们需要跳出内卷的思维定式,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和合作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出海”将是企业无法回避的选择。

我今天的主题是“不出海就出局”,这不仅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变革背景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思考。只有勇敢地走出国门,融入全球市场,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在出海过程中,如何融入当地市场、构建高效的顶层设计并整合当地资源,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1)“中国企业不融入全球产业链,只有去中国化!”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很多的中国企业家已经先知先觉,离开中国,在海外搭建新的供应链体系、制造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海外国际总部,实现企业从中国企业到跨国企业的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注意到中国企业主要形成了三种出海模式:

第一种是海外的链主企业为了分散供应链的集中度,把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第二种是在行业里有一定领先度的企业,认为企业在国内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同样能够产生足够优秀的竞争力,因此选择主动出海,在海外搭建链条;第三种则是更为普遍的一种状态,在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态下,很多的中小企也现存业务受到极大挑战,从而不得不在海外寻求新的空间,“被动”出海。而无论是那种出海模式,“企业不出海就出局”已经成为共识。

在如今的数字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趋势已不可逆转。我认为,不存在所谓的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如果中国不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话,只有去中国化!所以建议各位企业家应该走出舒适圈(国内市场),将认知扩大到全球范围,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形势。

我给大家看张图,以便于大家更好认知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构这一现状。这张图上是中国进出口海关的数据,共6.31万亿美金的总进出口额当中,3.59万亿是进口,2.72万亿是进口。但是我们发现,以往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美国和欧盟,今天最大的贸易对手却变成了东盟。大家可以看到东盟跟中国的交易额已经达到惊人的9600亿美金,美国和欧盟原来远远领先于东盟,而现在美国的贸易已经降到了600多亿美金。

这当中有两个关键,跟中国的交易有很多都是经过东盟去了欧美,不知道这一点大家有无意识到,东盟交易量猛增的背后,很多主体都是中国的制造业,他们有的把制造业改到了越南,通过在越南等地做粗加工等,形成原产地的改变,避免中美或者中国与欧盟贸易竞争的限制,从而通过东盟进入欧美的市场。但这也意味着对中国出海企业来说,我们有了更好的渠道能够让大家规避当下中美竞争和中欧竞争之间的贸易壁垒,形成更好的业务模式。

(2)新加坡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地点选择

image.png

我重点提一个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现象:尽管香港和新加坡地域狭小,它们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却异常庞大。上述图表数据显示,香港与中国的贸易额近些年已经有所下跌,目前维持在约3千亿美元,而与新加坡的贸易额正在逐年上涨,在2022年更是达到了1千亿美元。这两个地方之所以能与中国产生如此巨大的贸易往来,并非因为它们自身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而是因为他们是辐射整个东盟乃至全球的桥头堡,是国际金融资本的中心。

贸易与金融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通过香港和新加坡进行贸易,企业能够更好地整合国际金融资源,从而推动贸易的快速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这两个地区的转口贸易量如此之大的原因所在。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香港和新加坡成为中出海国企业建立国际总部的理想之地。

大家要明确国际总部和海外生产制造基地或是供应链管理基地这是两个概念,你可以把工厂设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地方,但是你的国际总部,也就是金融资本的运营中心却需要设在香港或者新加坡。

香港和新加坡之间其实有着非常明显的竞争关系,他们两个如同双重镜,国际地位都是非常相似,都是地区总部与全球金融中心。我们需要懂得怎么在这两个地区获得自己所需的贸易资源和金融资源,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国际化发展。本人近些年带过不少中国的企业家团去参访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也看到各种制造业企业在那边落地生根,一片如火如荼的状态,如同当初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时的热土,中国企业家可以关注这一现象,并且思考如何借助这些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新加坡已经成为辐射东盟十国最重要的桥头堡,在过去的三五年里能看到很多国际跨国企业的总部大量转到新加坡。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除了在香港搭建总部,也开始在新加坡搭建总部,这样能更好的形成海外竞争的优势。在香港和新加坡设立总部,企业不仅享受到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融入欧美的采购体系。借助这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企业能够形成强大的跨境供应链金融整合能力,进而推动业务的发展并获得更稳健的资金支持。这也是全球化布局的一个缩影,展示了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国际商业枢纽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在苏州有一个很大的工业园,其实像这样的工业园,新加坡在越南投资了13个,叫越新工业园。新加坡是越南最大的投资者,可实际上每一个越新工业园里面入驻的企业在表面上看他们是新加坡企业,但是背后的老板却都是中国人,他们在新加坡注册公司之后,以新加坡公司的名义作为一个地区总部到越南投资,并在越南成立制造业子公司,进而能享受新加坡与越南本地双重的优惠税收政策和一些其他资源,这些企业非常迅速融入到当地的环境当中,发展也非常不错。事实上,我们身边很多熟悉的企业也都已经进入到这些园区,它们没有中美关税带来的高负担,也摆脱了中国对环境污染的限制,在享受东盟的劳动力红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享受了国际金融资本中心给他们带来巨大的金融资源。

为什么是新加坡而非香港?尽管香港在金融资产上遥遥领先于新加坡,但实际上在过去的五六年里新加坡的成长速度远胜于香港。从它的投资数据上可以看到,基本上每一个东盟国家最大的投资者都是新加坡,而新加坡背后中国企业家的身影不容忽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虽然香港金融资产一度10倍于新加坡,但是今天,新加坡已经成为最吸引中国投资者的一个最大的地方。

新加坡是一个弹丸之地,但人均GDP非常富有——达到了8.28万美元,中国现在还处在1.3万美元,新加坡是高等发达国家。从吸引高净值人群来讲,新加坡去年也成为排名前三位的吸引全球富豪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从竞争力的角度来讲,新加坡对辐射东南更有优势,而且对西方的融入以及西方对它的接纳度更高,在座各位如果想要做东盟市场,或者希望通过东盟进入到欧盟和美国,新加坡也许是你们最好的选择地。

(3)新加坡赋能中国企业出海的关键因素

该如何借助这两个国际金融资本中心和地区中心,去形成自己的海外架构?在这里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个从两点贸易转移到三点贸易,进而发展到境内外双总部的新模式。我们在海外开设基地的时候,不是简单开一个公司,开一个帐户,做进出口贸易,而是使自己能更好的整合金融资源、税收资源,市场拓展以及当地供应链搭建的能力。

如果大家要在新加坡搭建国际总部,辐射东盟进而进入全球的话,有四个关键助力——国际化能力、法治能力、金融和税收政策。接下来我也会从这四个基础要素入手,给大家讲讲如何更好整合新加坡的资源。

首先是金融。大家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久了,可能会认为全世界各地的金融形态和中国基本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与海外的金融资源有很大的区别。早在2020年的时候,新加坡总的金融资产的规模只有2.6万亿新币,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已经翻倍,达到5.6万亿规模,这其中80%以上的资金不是新加坡本地的资金,而是来自于全球的资金,这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地区。

在国内经常听到很多同事说,中国金融非常内卷,我们的银行太多了。其实你如果跟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做一个比较会发现,中国的银行太少了!只有五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0多家城商银行;而新加坡只有上海的1/8的面积,但这样一个小地方就有207家叫得上名号的银行,此外还有很多不熟悉的银行(贸易走廊银行)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帮助大家在境外各个地方做贸易走廊业务。在银行之外,还有超过两千多家非银行机构,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金融市场。

第二个是税务的激励政策。这也是当地的企业家需要去利用的政策,我在这里列了几个,大家可以看一下。通过这四个政策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架构搭建正确的话,你的税务成本会从中国可能高达25%的所得税再加上16%、17%的增值税,变成新加坡可能长达15年零税率或者长达10年的5%的税率。我今天拿中国的一家企业——青山钢铁举例,它在很多年年就进入新加坡,而且通过新加坡去投资工业基地,在新加坡连续十年拿到5%的所得税,新加坡只有所得税,没有其他任何的税,而在中国要交20%左右的所得税,单从税率上节省的成本就会形成它的优势,更不用说它在金融资本上的优势。

所以我们很多出海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会从两点贸易转三点贸易,有的企业在以前直接从印尼采购,而现在通过新加坡采购向印尼采购,其目的是通过这样的贸易流在新加坡获得金融资源。也有机会通过三点贸易,在进口端获得更好更稳定的交易,同时把利润留在海外,使企业所得税相应降低;同样的出口的贸易流也可以在新加坡获得税收和贸易的资源。更值得一提的是,贸易节点的增加并不增加物流,企业物流依然从印尼运到中国,依然从中国的工厂运到了美国,但是单据经过了新加坡,就使得大家有机会能够整合香港、新加坡这些地区的金融和税收的政策。

(4)企业出海参考案例分析

已经有很多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功出海。早在2008年的时候,我就帮助三一重工搭建了它在香港的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三点贸易平台。

他们在香港上市有两家贸易公司,三一国际香港公司负责出口,中兴恒运香港公司负责进口,通过进出口贸易把融资的节点从中国移到了香港。香港有很多的金融工具,企业可以借助香港的资本市场,把整个出口的业务用组合保理的方式,从而使得自己的应收帐款变现。通过中兴恒运这样一个载体,在香港市场形成早收晚付的过程,从而形成巨大的沉淀的资金流。在香港和新加坡获得低成本资金,就可以扩大生产,更多应用在上下游供应链,这就意味着企业通过三点贸易的形态,把香港高效率、低成本的资金流到中国,反哺回中国,这里面有很多很好的方案,值得大家去研究。

再举一个例子——中越贸易。近些年来中国和越南之间贸易的交易额越来越大,在这个上面,我们看到有一个中国进口,越南出口的模式。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中国的买家或者越南的买家缺少资金如何解决?有很多中国的企业开始进入这里,既有中国的企业做贸易公司,帮越南的买家做贸易的安排,还有很多公司在新加坡,使得中国的买家跟卖家交流,而解决资金和风险的问题之后,很自然的,仓储、物流以及更多的增值服务就可以一起带出去,这个就是中国供应链管理公司进入到海外市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反过来我们来看越南的进口以及中国的出口,例如中国有很多的产成品卖到越南,同样越南的买家和中国的卖家之间交易有很多的痛点,我们看到有很多贸易管理公司进入到这些链条里面解决痛点,他们或者能把握越南买家的赋能能力,或者能把握中国供应者的赋能能力,这就是一个巨大的业务管理的机会。在这两个节点的参与上,从供应链资源的整合性来讲,他们既可以整合中国的金融资源,又可以整合新加坡的金融资源,甚至能形成这两个地方的互联互通和内外联动的模式,这个不只是一个节点的重要性,也是在这个节点里面的企业家具备整合资源和运营的能力,这个都是出海企业需要掌握的。

最后一个例子——新希望集团海外拓展的例子。我为新希望做了很多年顾问,早在2010年就帮新希望出海,搭建海外的平台,帮助他们搭建整个国际化发展的路径,也就是双总部的路径。

这样的路径搭建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成立的是一家贸易公司,做转口贸易,进而变成贸易+融资的中心,进而变成国际总部,由新加坡投资它在东盟的各个工厂,形成一个控股架构,再进而形成一个金融资本的运营中心和国际管理总部。当然要形成境内外联动的模式,除了搭建国际总部以外,内外两个资金池的联动,以及借助一个主资金池去整合各个地方当地的资金,形成一个总部化管理模式形态是非常重要的。

在形成一个国际总部双资金池的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海外的国际总部架构搭建又有了新的调整的模式。这样的国际总部不再中国持股,而是完全独立的国际控股公司,它的所有的架构为了合理避免税收,使你的竞争力更强。而这样国际总部的搭建,会不会反过来成为收购中国公司,让自己变成国际化发展的可能?事实上完全有可能,这就使得你进退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这个都是非常好的,值得大家参考的。

最后我把我讲三点贸易和境内外联动的双总部模型概括在这张图。我希望大家在海外搭建一个贸易平台,把两点贸易变成三点贸易是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步。最终希望大家都有机会在香港、新加坡这样的金融中心形成国际总部,它兼具了对海外整个投融资发展的职能,同时也具备了整合全球国际化管理人才的职能,而这些是大家在国际化发展过程当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时间原因,不能展开详述,最后也为此次分享总结几点重点内容:第一,如今企业跟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供应链跟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生态圈跟生态圈之间的竞争,如果我们在中国的生态圈过于拥挤,过于内卷,搭建海外生态圈是一个新的发展之路,而海外生态圈的搭建需要国际化的能力,需要你尽早走出国门,整合当地所赋给你的各种资源,所以必须迈出第一步。

第二个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在贸易架构图中能明显看到供应链的重构现象,东盟从中国很小的贸易伙伴现在变成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市场特别是新加坡市场非常关键。为更好的向外输出,我们企业需要利用新加坡的优势,融入到全球的海外链。

第三个要强调的是“不出海就出局”的观念。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光靠国内内卷是不够的,需要融入到一个更大的市场里,拥有更多的资源,形成更好的生态圈才是最重要的,对中国企业家来讲,融入到整个全球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最后,需要强调的就是,只有我们进入到这些市场当中,才会发现当地有很多的业务机会,也许你会看到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去整合,这个是在中国市场是没有发现的没有。当你去整合了这些资源和赋能能力的时候,反过来你再反哺你在中国的业务,或许会发现我们的竞争力不同以往,有绝对的优势。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接下来的国际化发展有所帮助,也希望在座的企业家未来在国际化市场中一展身手,取得更好的业绩,感谢大家。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浙大EMBA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张学琴】
返回顶部